为促进博士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增强跨学科研究能力,我校于2025年11月2日至8日组织农学、植保、资环、园艺、公管、食品、动科、动医、生科、草业、经管、工学、金融等13个学院的24名优秀博士生,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参加“2025秋季生命科学项目”访学交流。

在为期一周的密集学习中,项目采用“课程学习+案例分析+小组研讨+项目实践+结题汇报”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围绕通用微生物学与食品技术、植物基因组与基因组学、粮食安全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前沿议题展开,引导博士生深入探讨生命科学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课程学习环节,南洋理工大学William Chen教授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系统梳理了生命科学的基础理论,并结合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食品安全、绿色发展等尖端科技案例展开讲解。通过分组讨论与实时问答,教授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例如在“微生物发酵”相关专题中,引导博士生围绕技术可行性、市场前景及伦理维度展开深入探讨。此类互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思辨与英语表达能力,也使其在跨文化学术氛围中,切身感受到生命科学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与资源短缺等现实挑战中的巨大潜力。


实践调研环节,注重前沿技术与实地体验的融合。访学团参观了NTU未来食品中心实验室,在助教的讲解下,了解了高通量测序仪、发酵反应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等精密设备的操作流程与数据处理方法。随后,团队前往新加坡资源永续博物馆,借助动态沙盘与交互式屏幕,深入理解新加坡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系统策略,包括堤坝隔水技术、滨海水库蓄水循环与水厂高级净化工艺。在参访生态农业温室时,博士生们现场观摩了气培种植系统中作物的悬浮生长状态、水培设施内的营养液自动调控,以及基于物联网的水肥一体化管理平台。这些技术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准化资源控制实现节水节肥、减少面源污染,为农业绿色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文化参访方面,活动兼顾历史传承与城市创新。访学团走访了象征新加坡精神的鱼尾狮公园、承载华人移民历史的牛车水(唐人街),以及展现生态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滨海湾花园。通过亲身体验多元文化背景与现代化城市治理,博士生们在拓展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增强了跨文化沟通与全球议题理解能力,为未来融入全球科研合作网络奠定了良好基础。 整场访学以“学术引领、实践支撑、文化融合”为特色,不仅深化了博士生在生命科学和农业科技领域的前沿认知,也为其后续开展科学研究、交流合作、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提供了基础支撑。

访学感悟:
农学院庄亭暄:这次为期七天的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之旅,是一次思想与视野的双重拓展。从最初的微生物学讲座,到后来的植物基因改良与可持续农业专题,再到未来食品中心与温室农场的实地参观,每一天都让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创新在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William Chen教授的系列讲座不仅拓宽了我对食品科学与微生物生态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现代农业的未来,正是在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交汇中被重塑。参观NTU温室农场和新加坡资源永续博物馆时,我尤为震撼于新加坡在有限土地与水资源条件下仍能实现高效生产的智慧与决心。无论是精准滴灌的设施农业,还是再生水的循环利用,都展示了可持续理念的实际落地。结业汇报中,我们小组以“粮食安全与亚洲的可持续发展”为题,从精准水氮管理切入,荣获优秀团队奖,这不仅是对学术成果的肯定,更让我体会到合作、表达与创新思维的价值。短短几天的访学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智慧农业领域深耕的信念。科学不止于实验室,也应走向田野、城市与世界,以科技之力推动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植物保护学院何颖诗:本次新加坡访学之旅,不仅是学术上的交流还是文化上的交流,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由于新加坡资源有限,学术上的研究不局限于“专”和“细”,而是更注重应用性和可行性,这让我对我的研究课题产生了更深的理解。可持续水资源博物馆、未来食品安全实验室以及农业工厂的参观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新加坡的食品资源及水资源的过去与现在,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花园之城新加坡也是从环境治理开始到现在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这让我联想到我们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都需要根据实际进行动态发展。各大景点的参观,如鱼尾狮公园、滨海湾花园、牛车水以及哈芝巷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风貌,这与新加坡多国文化碰撞有关,来自世界各国的人,说着不同的母语但在相同的土地上相遇。在参访过程中我们也与新加坡本地人进行了交流,可能是同样的亚洲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感觉到的文化冲击并没有很大,取而代之的是“哦,原来大家也是这么想的”的想法。此次访学之旅收获颇丰,即使是短短的7天,也留下了满满回忆,愿这段回忆今后能成为我科研路上的指示灯,茫茫人生路中的纪念品。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张珅:此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之行,让我深受启发。在学术交流中,我接触到植物科学和食品技术领域的前沿进展,也意识到多学科融合对解决农业问题的重要性。现代农业早已不是单一技术的突破,而是需要整合生物技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等多领域知识,形成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与不同专业背景师生的交流中,我看到了跨学科合作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思路。这段经历不仅拓展了我的研究视野,也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将国际前沿技术与我国农业实际需求相结合,在专业领域做出有实际意义的探索。我会把这次访学所得转化为科研动力,脚踏实地推进自己的研究工作。
园艺学院赵庆泽:上周的新加坡访学让我收获颇丰,有三点感悟尤为深刻。首先,跨学科交流打破了专业壁垒,不同领域的思维碰撞时常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新火花,这正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进而,我了解到微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巨大潜力。利用有益微生物促进作物增产抗逆,不仅效果显著,更兼具环保与节约优势,无疑是一条值得深入开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而在新加坡,普通蔬菜的高昂价格让我切身感受到民生保障的现实挑战。相比之下,我国长期实施的“菜篮子”工程,通过稳定生产供应确保价格亲民,愈发彰显出这项政策的前瞻性与重大意义。此次访学使我从学术创新、技术应用再到民生关怀,形成了更系统的认知,这些思考尤为珍贵。
经济管理学院郭立君: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本次南洋理工大学短短七天的访学之旅,是一次眼界与思维破圈的实践之旅。无论是课程中详尽细致地对微生物、食品科学、粮食安全框架的拓展与介绍,亦或是新加坡“居者有其屋”“改造新加坡河”“高薪养廉”等诸多与教科书上范式不同,却得以落地并良好实践的宏观政策,都让我受益匪浅。提问意识、合作精神、辩证思考,是我深感南洋理工与国内大学教育有所不同的地方。作为一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新加坡不断开拓的“垂直农业”“生态农场”等产业,也给予了我对于专业与课题新的思考。参与专业之外的访学使我暂时地抽离出经济的视角看世界,而思绪如此周游一番,又能使我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管理视角的独特与重要。最后,课堂中教授反复强调的“应用”一词令人印象深刻,如何将所学导向所用,是每一位学术研究者都应终身思考的课题,希望我亦能心有所向、行有所达。
动物医学院龚佳豪: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的这一周时间内,最令我震撼的莫过于其对农业资源的极致利用,通过垂直农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在城市建筑夹缝中开辟出“食品绿洲”。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当土地与资源成为瓶颈,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农业生产逻辑的核心力量。此外,这次跨文化交流,也让我深度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最后,由衷感谢学校和老师们提供的一次极其宝贵的学习机会,未来我将以此为新起点,努力学习先进技术与前沿知识,为中国畜牧兽医发展,实现同一个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杨丹:这次为期一周的新加坡访学像是把我从熟悉的学术轨道里轻轻提起,让我换了一个更开阔的角度重新审视科研的意义。从南洋理工大学的微生物学到基因组学课程,再到未来食品中心、永续博物馆与农业企业的参访,每一天都在不断刷新我的理解:基础生命科学是支撑未来食品与农业的关键底座,微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正在重塑产业格局,而跨学科思维几乎是所有前沿研究的共同语言。新加坡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设计,也让我意识到科研不只是实验室里的理论突破,更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与责任。在小组展示与跨专业讨论中,我深刻感受到思维碰撞带来的加速度,也看到自身在视野、方法与逻辑上的不足。回望这一周,我最珍贵的收获不是某一门课程的知识,而是一种被重新点亮的科研状态:保持开放、保持求知、保持跨界。我希望把这份来自新加坡的力量继续带回实验室,让自己的研究走得更深,也更远。
公共管理学院秦铜锴:此次新加坡访学之旅,是一次开阔视野、淬炼韧性的宝贵契机。我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的深层逻辑——从地铁出入口的高度便捷、儿童放学后可独自回家的放心、自来水可直接饮用的安全,到政府组屋计划对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法治社会中违法犯罪的高成本、以及包括水在内的多种资源的永续利用,再到多民族国家的包容、多阶层社会的平等与多元生活的舒适惬意——无一不体现着新加坡独特的国情与治国智慧,让人权充分保障、让人性得以舒展。我也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跨学科交融的魅力。从陈教授讲授的“微生物与粮食安全”,到农学师姐提及的“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都让我对农业的系统性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我进一步了解了农业大学其他自然学科同学的研究方向与思考路径,也反思了自身研究的边界与可能。我愈发认识到,强农、惠农、富农不能仅仅依赖经济手段,更要从源头上寻求突破。至少要了解农业育种与栽培模式,试着将农学的基本原理用在农业经济上,找到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新的见解与思路。
